“每年7月开始,选用麻竹产的大头笋,剥壳洗净后装缸。一定不能用自来水,要用山泉水和老酸水按比例封坛腌制3个月左右,才能腌出香脆爽口的酸笋。”在一排排白色的酸笋缸前,柳州市柳南区太阳村镇百乐村村民韦海燕颇为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起他们家传统的酸笋腌制工艺。
韦海燕一家是螺蛳粉产业链条的深度参与者。她与丈夫黄继华早年返乡创业,主要种植麻笋,并腌制酸笋出售。2018年,做大做强的韦海燕带领村民成立了种养合作社。如今,合作社每年腌制酸笋六七十万斤,既供应广西本地,也供应外省市的螺蛳粉实体店。“从10年前几毛钱一斤的竹笋,涨到现在的两块多钱一斤,种植的100亩竹林每年收入约20万元,腌制成酸笋,又能赚将近20万元。”黄继华说。
柳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覃艳梅认为:“柳州螺蛳粉的发展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通过三产市场影响力和品牌培育拉动二产加工业的发展,最终推动一产螺蛳粉原材料发展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广西好望角农业有限公司的食用菌培育大棚内,数以万计的菌棒林立,工人正忙碌处理菌棒准备装运。“今天早上已经装走一车,有1.1万棒,下午还有一车。”公司木耳种植基地负责人罗俊烽表示,公司已建立起一条“食用菌棒制作-培育-生产-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
黄世凡是柳州市鱼峰区雒容镇竹桐村的村民,经罗俊烽介绍,2022年春季,他在自家院子搭设50平方米大棚,尝试种植3500棒木耳,仅用空闲时间护理,木耳纯收益3600元。
黄世凡当即决定贷款20万元用于木耳种植。2022年秋冬,他种植5万棒木耳,收入5.2万元,今年春季又增加了3万棒。“木耳养护相对轻松,收入还高,下半年我想扩大到15万棒。”黄世凡说。
当下,更多的韦海燕、黄世凡正纷纷投入螺蛳粉原材料供应链,人返乡创业,带动村里产业、人气更旺。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下,农民与市场的衔接更加顺畅,不仅种地更轻松,收入也显著增加。2022年,柳州市配套建设的螺蛳粉原材料种养基地规模约65万亩,助力20多万农村人口人均增收近万元。
“我们的目标是2025年螺蛳粉全产业链突破千亿元。”卢世昌说,螺蛳粉产业链长,创造就业的潜力大,是重要的富民产业,“这碗风味独特的螺蛳粉,已经成为柳州干事创业创新的新标志。”